2013年8月1日,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7月份百城价格指数显示,全国100个城市(新建)住宅平均价格为10347元每平方米,环比上涨0.87%,百城价格自2012年6月以来连续第14个月环比上涨。有媒体统计,从2003年至今的10年时间里,管理层出台房地产相关的宏观政策达43次,房价也随之上涨超过10倍。
面对涨涨不休的房价,有人说中国的高房价是“印出来”的,央行官员在某杂志撰文指出“房价是炒出来的”。“有人说高房价是印出来的,这是不准确的。与其说高房价是‘印出来的’,还不如说是‘炒出来的’。”该央行官员在文章中如此说道。
关于房价是“炒出来”还是“印出来”,引起了网友的执议。持“印出来”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十年来的货币超发是房价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。据统计,到2013年3月底,中国货币供应量103.61万亿元,10年翻6倍,货币超发量世界第一,占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。是美国的1.5倍。英国的4.9倍,日本的1.7倍。由此看来,持房价是“印出来”观点的人具有充足的事实依据。
央行官员说房价是“炒出来”是因为“无论石油、黄金还是商品房,都不仅仅是商品这么简单,它们同时具备商品和投资品的两大功能,单纯用供需关系来考量价格走势是不全面的。”
其实,在房价狂奔的盛宴中,“炒出来”和“印出来”是同一味菜的不同煮法而已,本质还是一样的。没有10年翻6倍的超发货币,10年内“炒不出”上涨10倍的房价。关键是,十年时间能“炒”“印”出如此高的房价,其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?要知道,房价上涨远远偏离了国民收入增速,已经形成巨大的泡沫。据统计,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,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增长了2倍多,大大滞后于房价的增幅。
笔者认为,能“炒”“印”出如此高的房价,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政府扭曲的政策。
(一)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形成“土地财政”
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,提高了中央财政的分配比例,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分配比例。这样一来,地方政府收入大大减少。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使地方政府存在大量的开支缺口。而补这些缺口的主要方法提高土地出让金收入。地价只有不断上涨,这直接推高了房价。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,形成“土地财政”,土地财政的存在使地方政府在执行调控房价的政策时大打折扣,造成“空调”。一些学者认为,“土地财政”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财税体制,即“在财权向上集中,事权向下转移之时,地方政府将目光瞄向了土地”。这从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可以看出,据统计,2007年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50.9%,201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3 .9%,2007至2011年五年间比重值最高的2009年为85%。
(二)楼市调控政策没有击中要害,房地产调控政策沦为“空调”
自2003年以来,管理层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数十次,包括增加营业税、收紧二套房贷款、打击囤地以及“限购”措施等。政府出台的政策不可谓不多,但房价还是像脱僵的野马,将调控政策一一甩到身后,房地产调控沦为“空调”。其实,这些政策看似严厉,但都没有击中要害。俗语说打蛇要打“七寸”,政府对房价这个“七寸”好像把握不到。房价的“七寸”是所得税(利得税)及存量房的房产税。只要对所得税(利得税)及房产税严格执行,打击投机,房价会应声而降。对于控制房价的这些“七寸”政策外国均有现成的成功例子,无奈管理层却不想效仿。这主要原因是政府并没有真正降房价的决心。一方面是因为对房地产这个所谓的支柱产业过于依赖,怕房价下跌影响到经济增长;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“土地财政”使中央管理层出台政策时“投鼠忌器”,害怕出现地方务危机。
当然,扭曲的政策不止以上两个方面,也不仅仅是单一房地产的问题,房地产政策只是整个宏观经济扭曲政策其中一部分而已。
总而言之,扭曲的政策造成地方政府的“土地财政”,造成房地产调控政策“空调”,造成货币超发,造成房地产投机严重等,只有矫正这些扭曲的政策,出台能打中房价“七寸”的政策,房价就有可能降下来。